机械行业较大危险因素的辨识与防范(焊接工艺)
浏览次数:6533 次浏览 发布日期:2022-02-21 10:39:57
目前,机械行业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,为指导企业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。我们根据2016年6月28日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的《工贸行业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意见》,将机械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解读分批介绍如下。
01.
场所/环节/部位:焊接(切割)作业区域
较大危险因素:未设置防护屏板,飞溅火花引燃易燃物质发生火灾。
易发生的事故类型:火灾、其他爆炸
主要防范措施:
(1)在允许操作的地方和焊接场所,应设置不可燃屏板或屏罩 隔开,以形成焊接隔离间。
(2)及时消除作业周边及下方的易燃易爆物质。
(3)定期清扫焊接通风除尘管道中的积碳等杂物。
(4)焊接和切割区域必须予以明确标明,并且应有必要的警告标志。
依据:《焊接与切割安全》(GB 9448)第4.1条。
02.
场所/环节/部位:有限空间作业场所
较大危险因素:集聚在有限空间内的易燃易爆气体和有毒气体导致爆炸和人员 窒息。
易发生的事故类型:中毒和窒息、其他爆炸
主要防范措施:
(1)应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、监护人员、作业人员、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。
(2)作业前,应当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,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,提出消除、控制危害的措施,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,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、监护人员、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。
(3)应当采取可靠的隔断(隔离)措施,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、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。
(4)严格遵守“先通风、再检测、后作业”的原则。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、易燃易爆物质(可燃性气体、爆炸性粉尘)浓度、有毒有害气体浓度。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,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。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。
(5)应当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洗、清空或者置换。
(6)应当采取通风措施,保持空气流通,禁止采用纯氧通风换气。
(7)照明灯具电压应为低电压;作业场所存在可燃性气体、粉尘的,其电气设施设备及照明灯具应防爆。
(8)保持有限空间出入口畅通,作业人员与外部有可靠的通讯联络。
依据:《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》。
03.
场所/环节/部位:氧-可燃气体焊接与切割
较大危险因素:气瓶受热导致瓶体爆炸和可燃气体泄漏引 起火灾。
易发生的事故类型:火灾、其他爆炸
主要防范措施:
(1)氧气瓶与乙炔瓶与明火距离不少于10米,不得靠近热源;乙炔瓶应配置回火防止器,气瓶必须稳固以免翻倒。
(2)减压器在气瓶上应安装牢固,采用螺纹连接时应拧足五个螺扣以上,采用专门的夹具压紧时应平整牢固。
(3)软管材质应符合要求,且无泄漏、磨损、老化。
(4)气瓶必须储存在不会遭受物理损坏或使气瓶内储存物的温度超过40℃的地方。
(5)气瓶在储存时必须与可燃物、易燃液体隔离,并且远离容易引燃的材料(诸如木材、纸张、包装材料、油脂等)至少6m以上,或用至少1.6m高的不可燃隔板隔离。
依据:《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 察规程》第六十四条第2款;《焊接与切割安全》(GB 9448)第10.2/10.4条
04.
场所/环节/部位:电焊设备
较大危险因素:一次线绝缘破损, 二次线接头过多或搭接在可燃气体管道上,导致人员触电和可燃气体爆炸。
易发生的事故类型:触电、 其他爆炸。
主要防范措施:
(1)一次线绝缘无破损,二次回路宜直接与被焊工件直接连接或压接。
(2)二次回路接点应紧固,无电气裸露, 接头宜采用电缆耦合器,且不超过3个。
(3)焊机在有接地(或接零)装置的焊件上进行操作, 应避免焊机和工件的双重接地。
(4)禁止搭载或利用厂房金属结构、管道、轨道、设备可移动部位,以及PE线等作为焊接二次回路。
依据:《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 产标准化规范》 (AQ/T 7009)第 4.2.41.5.2条。